变态心理学笔记:心境障碍(病因、治疗、自杀)

病因

  • 生物学的解释
    • 家族遗传:双生子研究
      • 双相障碍:若双生子中一个人出现心境障碍,则另外一个,同卵双生子患病的可能性是异卵双生子的2-3倍(66.7%:18.9%)
      • 单相:同卵45.6%,异卵20.2%
    • 基因
      • 研究表明,一个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越多,其一级家属中患抑郁或焦虑或二者共有的人越多。
      • 目前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有相同的遗传基因
    • 神经递质
      • 抑郁的病因可能与5-羟色胺浓度下降有关。该神经递质是调节我们的情绪反应的,引起情绪不规则变化。
    • 睡眠与生理节律
      • 季节性抑郁:睡眠增多
  • 心理学的解释
    • 应激生活事件
      • 应急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对个体的意义,通常比较事件的本质更重要
      • 事件本身也可能导致抑郁:关系的破裂!
      • 关系的破裂对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都是困难的
      • 20%-50%经历严重事件的个体会变得抑郁,也就是说,50%-80%的个体不会因此发展为抑郁或其他心理障碍
      • 抑郁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某种生物易感性一串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 习得性无助
      • 塞利格曼:人们主观认为,或归因于自己不能控制生活的压力时,他们就会变得焦虑或抑郁
      • 塞利格曼认为,焦虑是人们的第一个反应,而抑郁则是在难以应对生活事件后出现无望感,这之后发生的。
      • 抑郁的归因方式:内部的(“都是我的错”);稳定的(“发生的其他坏事也都是我的错”);全面的
      • 习得性无助是造成抑郁的原因?还是与抑郁相关的伴随现象
        • Nolen-Hoeksema, Girgus和Seligeman(1992)
        • 年幼的儿童,消极的归因方式没有预测到后来的抑郁症状,应激性生活事件才是症状的主要诱发因素
        • 但是,当他们再大一些时,他们会出现消极的认知方式。这种消极的认知方式常会导致抑郁症状。
        • 即:儿童早期经历的负性事件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形成消极的归因方式,使得这些孩子在未来遭遇应激事件时,更易发生抑郁
      • 消极的认知方式:自我、未来、世界
    • 社会和文化维度
      • 婚姻关系
        • 婚姻破裂常出现在抑郁之前
        • Bruce & Kim 收集了695位女性和530位男性的数据,1年后再次访谈
        • 婚姻破裂的女性约21%经历抑郁,比婚姻稳定的女性多出3倍
        • 婚姻破裂的男性约17%经历抑郁,比婚姻稳定的男性多处9倍
        • 婚姻破裂后,男性出现心境障碍的危险更大,维持婚姻稳定对男性更重要
        • 抑郁,尤其是长时间的抑郁,可能导致婚姻关系的恶化(Beach, Sandeen O’Leary, 1990)
        • 婚姻冲突对男性的影响:退缩,离婚
        • 对女性的影响:抑郁
      • 社会支持
        • 经历过严重事件的女性,有朋友可以倾诉的女性,只有10%变得抑郁;相比之下,没有支持的37%发展为抑郁

治疗

  • 药物治疗
    • 改变神经递质和其他神经生物化物质的水平
    • 抗抑郁药
      • 三环类抗抑郁药
      • 单氨氧化酶抑制剂(MAO)
      • 选择性5-羟色胺抗抑郁再摄取抑制剂(SSRI)
  • 了解药物与治疗
    • 通常情况下,相比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能在较短的时期内产生效果。苯二氮类药物尤其如此,它几乎可以在短短几天内立即生效。
    • 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SNRIs)这样的抗抑郁药,被普遍认为是治疗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的首选。但这类药物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血液代谢并发挥作用,通常需要3到6周
    • 长时间内持续服药时,药物有时会失去一定的效果。此外停药后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复发风险。
    • 抗抑郁药可用于帮助患者处理焦虑、惊恐发作和抑郁。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包括氟西汀(百忧解),舍曲林(左洛复),氟伏沙明(无忧宁)和帕罗西汀(赛乐特)。
    • 相关的抗抑郁药成为去甲肾上腺素和选择性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SNRIs),包括文拉法辛(宜诺思)和奈法唑酮(法唑酮)
    • 这两类药物已成为治疗许多感情障碍的首选
    • 总的来说,与以前的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相比,这些药物的毒性小,引起的副作用也小
    •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包括丙咪嗪(盐酸丙咪嗪),氯丙咪嗪(安那芬尼),去甲丙咪嗪(西帕明),去甲替林(甲替林Pamelor),和阿米替林(盐酸阿米替林)。盐酸丙咪嗪曾是治疗焦虑症和惊恐症最常用的抗抑郁药,但是现在大部分已经被前面介绍的较新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取代
    • 14岁的一些儿童复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会导致突然死亡,特便是运动中,对心脏有副作用。
    • 刚开始服药时,焦虑或抑郁可能会变得更严重。但是,如果从小剂量开始服用,这种情况会很轻微(例如10毫克盐酸丙咪嗪)。服药的剂量要浅浅地提高到有效水平。服药一周后或者治疗开始后,开始恶化的情况会消失。
    • 短期内,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加上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好于单独进行一种治疗
    • 抑郁的恢复不是最重要的目标,重要的是延缓下一次的发作。继续服药6-12个月
    • 锂盐,对于自杀更有效
      • 优点:有效预防和治疗躁狂发作
      • 缺点:副作用,毒性大,甲状腺功能减低(可能加重抑郁本来就有的精力缺乏),体重增加
      • 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引起躁狂发作,甚至使原来没有双相障碍的个体出现躁狂
      • 锂盐是治疗双相障碍的首选
      • 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可替代,有10%-20%患者用锂盐效果较差。但是这两类药在预防自杀方面没有锂盐有效
    • 女性不要怀孕,有毒性,对胎儿有影响
    • 心理治疗的好处,改变认知,增强关系
  • 电痉挛疗法(ECT),癫痫发作后治愈,引发此治疗
    • 无抽搐ECT
    • 副作用:短时记忆丧失,但稍后会恢复
    • 作用机制未明
  • 心理治疗
    • 心理动力学
    • 认知治疗
  • 复发情况
    • 停药者2年内复发概率50%
    • 停药后接受CBT(认知治疗),复发率21%

自杀

  • 全世界每年自杀导致的死亡人数比蓄意谋杀和战争导致的死亡人数还多(WTO, 2002)
  • 不考虑年龄因素,男人自杀率比女性高4-5倍(APA, 2003)
  • 男性在老年时期有更多自杀倾向
  • 女性自杀多发生在中年时
  • 中国
    • 只有中国,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
    • 尤其在农村
    • 原因分析:对自杀缺乏耻辱感;自杀工具易获得
  • 自杀类型
    • 利他型,比如日本
    • 利己型
    • 研究发现,在75个有严重自杀未遂行为的人中,只有13%有广泛的朋友和亲属等社会关系网
    • 自杀似乎成为对拒绝他们或伤害其他人的人进行心理惩罚
  • 危险因素
    • 家族史
    • 神经生物学:低水平的5-羟色胺可能导致冲动行为的易感性
    • 心理障碍:90%自杀者有心理障碍
      • 抑郁和自杀是相互独立的。无望感才能预测自杀
      • 边缘人格障碍合并抑郁是非常致命的
    • 应激生活事件
  • 自杀会传染
  • 非冲动性自杀与冲动性自杀
    • 非冲动性自杀:有预谋,被救仍可能在尝试
    • 无预谋,被救通常后悔
  • 非冲动性自杀的发展阶段(Poeldinger, 1983)
    • 当事人遇到问题,把自杀当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的方法
    • 准备自杀者发出“求助的呼唤”,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
    • 自杀者做出坚决的自杀决定,外表平常
  • 自杀危险性的评估
    • 绝大多数自杀求助者往往表现出确定的自杀线索,并迫切地寻求帮助。但通常被忽略
  • 预防策略
    • 儿童、青少年的预防策略
      • 相信青少年可能自杀
      • 告诉他们你的担心并倾听
      • 直接提问是否正在考虑自杀
      • 不与他们争论自杀的对错,不承诺保守自杀秘密
      • 若自杀危险随时可发,应让人守护
      • 从有经验的成年人哪里获得帮助
      • 通知负责的合适的成年人与他们在一起
      • 告知他们自杀状态迟早会过去
      • 得到支持这的关怀回复自我责任感
      • 明显解决了高位危机后仍应密切见识她们
    • 预防策略中必须注意的十四个“不要”
      • 不要责备或说教
      • 不要批评求助者或对他的选择、行为提出批评
      • 不要讨论自杀的是非对错
      • 不要被他说危机已过去的话误导
      • 不要否定他的自杀意图
      • 不要向令人震惊的结果挑战
      • 不要让求助者一个人留下,不与他联系
      • 在急性危机期,不要诊断、分析他的行为或对其进行解释
      • 不要陷入被动
      • 不要过急,要保持冷静
      • 不要让他保守自杀危机的秘密
      • 不要因周围的人或事而转移目标
      • 不要在他人中,把自杀行为说成是荣誉的或将其神化
      • 不要忘记追踪观察

影片推荐

  • 少女初体验(抑郁症及抑郁剂治疗)
  • 伴我情深(双向情感障碍)
  • 闻香识女人(自杀及自杀干预)
  • 丈夫得了抑郁症(抑郁症)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